晚疫病的防治方法发布日期:2018-11-05 作者:中诺药业 |
|
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 一
本病由疫霉菌(Phytophthora infestans(Mont.)De Bary)侵染所致。本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。菌丝无色,无隔膜,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,以很少的丝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。病斑上的白霉是病菌的孢隔梗和孢子囊。
二、侵染途径
晚 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。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。病薯播种后,越冬的菌丝也随着薯块发芽而开始活动,并向幼芽蔓延,形成病苗。早期受害的 病芽往往未出土就变黑死亡。在被害较晚的幼苗中病菌多沿着皮层纵向发展,形成条纹状病斑,但幼苗仍能正常生长。遇适宜环境条件病菌继续发展,并在病斑上产 生孢子囊,借风雨传播,如遇水分即迅速萌发和侵入叶片内,使叶片发病,由下而上发展形成典型的中心病株。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的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周围植株 上进行再侵染。茎上的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,接触块茎后萌发和侵入,成为来年初次侵染源。一般在地面下5cm以内的发病重,超过5cm深度的发病轻。病菌为害叶片多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,而块茎则多通过伤口、皮孔、芽眼,侵入后其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菌的致病力、寄主的感病性及环境条件,在叶片上一般为2-7天,块茎上则需一个月左右。
三、为害症状
本 病发生于叶、茎、果实及叶部,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,初为水浸状褪绿斑,后渐扩大,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,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,并可沿叶 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,形成褐色条斑。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,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,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。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 褐色,叶背无白霉,质脆易裂,扩展慢。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,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。
四、发病条件
高湿、低温番茄晚疫病发生重。早春和秋季大棚白天温度在20-22℃,湿度在95%以上8小时,夜间温度6-13℃,叶上有水滴保持12小时左右,病原菌侵染发病重。露地栽培遇以上温度、湿度条件时,同样有利于发病。另外,过于密植,不通风,湿度大的大棚、温室发病更重。
五、防治方法
(一)、农业防治
1、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:番茄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。一部分品种属于垂直抗病性的,另一种是属于水平抗病性的。番茄晚疫病菌容易发生变异, 垂直抗病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,应选育具有水平抗病性品种为重点。国内目前具抗病性能好的品种如黑龙江的克新1-3号、克疫,内蒙古的乌盟 60,河北的虎头、跃进、康华1号、3号、8号、陕西的文胜2号、3号,青海的青海3号以及从国外引入的德友1号、波友1号等都是高度抗病的品种。此外, 内蒙古2号、里外黄。多子白、反修2号、沙杂15号、丰收白、波友3号等品种也比较抗病。 2、建立无病留种地,选用无病种薯和种薯处理:在两季栽培地区,秋播番茄发病轻,而且秋薯生活力旺盛,种性强,适于作无病留种田种薯。在一季作区,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.5公里以上, 以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机会,并严格施行各种防治措施。选用无病种薯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,可在发病较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、单藏,留作种用。对种薯处理,可将种薯先放入40-50℃温水中预浸1分钟,后浸入60℃温水中处理15分钟,种薯和水量的比例为1:4,让水温自然下降,但不能低于50℃。药剂处理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5分钟,而后堆积覆盖严密 ,闷种2小时,再摊开晾干。 3、加强栽培管理:结合防治病毒病加强管理,合理施肥,保持植株健壮,增强植株抗力。选择地势较高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,合理灌溉。中心病株出现应即清除去病叶就地深埋。
(二)、化学防治
预防方案:用蓝魔500-700倍液喷雾,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,每隔7-10天喷一次,喷2-3次。 治疗方案: 发病前期可用欣玛20-25g兑水15公斤或霉高40ml兑水15公斤进行叶面喷施,发病后期可用晚疫一小时20ml兑水15公斤或霜疫十分钟25ml兑水15公斤进行叶面喷施。
|
联系我们
-
山东中诺药业有限公司
座机: 0543-2283738
传真: 0543-2289001
手机:13854386717
地址: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京博工业园